在東漢末年,朝廷腐敗,民不聊生,社會動蕩不安。一個平凡少年,卻在這亂世之中崛起,成為了一個歷史巨頭。他就是董卓,一個曾經(jīng)默默無聞的少年,卻在最黑暗的時刻迅速崛起,改變了整個東漢朝廷的格局。董卓的故事,是一個充滿挑戰(zhàn)和機遇的傳奇,也是一個讓人深思的歷史神話。
《三國演義》講了漢靈帝死后,東漢朝廷一系列變故。大概情節(jié),漢靈帝駕崩,留下兩個兒子。
大兒子劉辯,何皇后生的,何皇后的哥哥何進掌兵權(quán)的,絕大多數(shù)宦官,也是支持劉辯的;小兒子劉協(xié),也就是未來的漢獻帝,漢靈帝的媽媽董太后帶大的,宦官蹇碩,就是叔叔被曹操打死的那個,支持劉協(xié)。
斗爭的第一輪,十常侍表態(tài)支持何進,于是何進勝出,殺了蹇碩和董太后,劉辯順利即位,史稱漢少帝,劉協(xié)則被封為陳留王。
接下來,何進和十常侍之間,又有了激烈的斗爭。何進身邊,一個關(guān)鍵人物,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袁紹。
袁紹勸何進把宦官殺光,何進猶豫,尤其是何太后不同意。袁紹給何進出主意,您可以召集地方上的軍事力量,讓他們進逼洛陽,要求殺宦官,太后就讓步了,就會同意誅殺宦官了。
當時,包括曹操在內(nèi),很多人都認為多此一舉,何進不聽,召包括董卓在內(nèi)的各路軍閥進京。
宦官得到消息,請?zhí)笳俸芜M進宮,說您給我們向大將軍求個情吧。太后同意了,何進于是被召進宮。進宮就被十常侍殺了。
發(fā)現(xiàn)何進遇害,袁紹、曹操大開殺戒,到處殺宦官,很多胡子長得少的,也被誤殺了?;鹿賯儙е』实鄢鎏?,而這個時候,董卓到了,帶著西涼二十萬大軍,完全控制了局勢。于是,接下來就進入了董卓專權(quán)的階段。
為何召董卓進京?
《三國演義》講的這段故事,大體忠于歷史,就是有點把問題簡單化,忽略了很多變數(shù)。所以給人感覺是何進很蠢,居然傻乎乎就進宮了,竟然沒想過十常侍可能會想要殺自己;袁紹也比較蠢,出了召董卓進京的糊涂主意。
《三國演義》還突出了一些曹操的戲份,顯得還是曹操最高明:召董卓進京的時候,他反對;何進想要進宮,他出主意說,應(yīng)該把十常侍先調(diào)出宮來,如果聽了曹操的,何進也就沒事了;何進死后,局勢混亂,曹操一邊在宮里救火,一邊請何太后主持大局,顯得政治站位最高。
實際上如果仔細讀那段歷史,恐怕不得不說:一般人未必比何進高明,幾乎肯定不如袁紹高明,曹操呢?他此時還是袁紹的小兄弟,在這一段歷史中,其實沒什么重要表現(xiàn)。
漢靈帝剛死,宦官蹇碩就想把何進騙進宮里殺掉。但是何進很警覺,他在蹇碩身邊也埋伏了人,第一時間得到情報,所以沒有進宮。
然后何進和十常侍之間又一串秘密往來,十常侍決定拋棄蹇碩,與何進合作?!鹿僖膊皇氰F板一塊,所謂十常侍,是十二個大宦官,但是不包括蹇碩,《三國演義》給搞錯了。
但接下來,何進、袁紹的同盟,和十常侍的沖突還是不可避免。
《演義》開頭,用非常簡略的文字,介紹了東漢末的黨錮之禍:
桓帝禁錮善類,崇信宦官。及桓帝崩,靈帝即位,大將軍竇武、太傅陳蕃共相輔佐。時有宦官曹節(jié)等弄權(quán),竇武、陳蕃謀誅之,機事不密,反為所害,中涓自此愈橫。
毛宗崗在這里批了一句:“將說何進,先以陳、竇二人作引?!贝_實,何進、袁紹的合作,有點像竇武和陳蕃的合作:何進是外戚,竇武也是外戚;袁紹是名士領(lǐng)袖,陳蕃也是名士領(lǐng)袖,袁紹和陳蕃還都是汝南人。
所以袁紹覺得有必要吸取上一次的教訓:上一輪斗爭,竇武本來是可以贏的,但是來自西北地區(qū)的名將張奐,當時剛好在洛陽,他站在了宦官一邊,竇武就輸了。
所以這次防患未然,咱們行動之前就把邊防軍給籠絡(luò)好。那個張奐,還是董卓的老領(lǐng)導,董卓一定程度上就是繼承的張奐的勢力,所以事先把董卓給拉過來。
董卓會不會反客為主?袁紹也是考慮到了:第一,他們袁家四世三公,董卓可以算是袁家的故吏,在他們家手底下干過,按照當時中原官場的風氣,背叛老領(lǐng)導是非常嚴重的罪行,恨不得比背叛皇帝罪過還大;第二,袁紹就是讓董卓制造一個逼宮的聲勢,董卓帶來的軍隊,不是《三國演義》里說的二十萬人,就三千人,以當時何進和他弟弟何苗手下掌控的中央軍的實力來說,還是可以控制局面的。
所以,袁紹出了這個主意,以及何進接受了這個主意,并不像《三國演義》里講得那么蠢。
但是袁紹和何進也有分歧。
袁紹代表名士集團,袁紹的朋友圈里,很多都是老黨人,黨錮之禍的時候,都是受迫害的。他們對宦官是深仇大恨,真的想斬盡殺絕的。
何進是東漢歷史上,出身最卑微的外戚,之前的外戚大多數(shù)都是來自超級大家族,所以和名士們比較容易想法一致。何進家里殺豬的,他就是一個宦官培養(yǎng)起來的外戚。他追求好名聲,當然和名士合作比和宦官合作說出來好聽,但是他其實沒有和宦官你死我活的理由。
所以何進的想法,就是讓這些大宦官回各自的家鄉(xiāng)就完了。袁紹瞞著何進,派人去把宦官的老家都給抄了。這就是把宦官往絕路上逼了:讓你們回老家,老家又被抄了,那就是沒地方去了。
何進之死
羅三洋寫過一本《袁本初密碼》(臺海出版社,2017),認為袁紹策劃了一個驚天大陰謀,想讓宦官和何進同歸于盡,好自己獨攬大權(quán)。
我倒是覺得袁紹想得也未必有這么深,他就是想要宦官死,不惜激化矛盾。
這個地方,《三國演義》轉(zhuǎn)述史料內(nèi)容的時候,漏掉了一句話:
太后乃恐,悉罷中常侍小黃門,使還里舍,唯留進素所私人,以守省中。(《后漢書·何進傳》)
董卓他們進逼洛陽的聲勢造成了之后,太后確實害怕了,把十常侍這些人都趕回家了,皇宮里面都已經(jīng)換上何進的人了。
也就是說,《三國演義》里曹操建議的,讓十常侍出宮,然后你何大將軍才能進宮。史料里沒有曹操這個建議,但是這件事,何進其實是做了。然后何進才放心進宮了。
可是何進沒有想到的是,這些宦官在宮里這么多年,他們對宮里的形勢比自己的手下熟悉,所以他們做通了太后的工作,又悄悄回宮了?;鹿賯冞@時候已經(jīng)沒有兵權(quán)了,于是決定自己玩命,幾個大宦官親自動手,殺死了何進。
也就是,這些大宦官是在按常規(guī)操作,自己已經(jīng)完全沒牌可打的情況下,對何進實施了絕殺。
老天爺想要成就董卓
接下來,局面開始奔向了所有人都無法預測的方向。
宦官們殺了何進后,本來是想按照常規(guī)操作,控制皇帝和太后,然后指示尚書臺,對中樞的幾個敏感職務(wù),重新進行人事部署。比如說,袁紹當時任司隸校尉,假節(jié),就是袁紹手下有一支特別行動部隊,遇到突發(fā)情況可以直接殺人的。一定要把袁紹從這個位置上擼下來。
但是這個時候,尚書臺說了算的,是袁紹的叔叔袁隗,他不接受宦官的命令。
更重要的是,何進在軍隊里還是很得人心的。軍隊里有一批中堅人物,是既把宦官視為死敵,也不是袁紹控制得了的。袁紹只想拉上他們殺宦官,但他們殺紅眼了,想到一個問題: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和宦官一向關(guān)系很好,多次勸阻何進殺宦官,他們就把何苗也殺了。這個何苗和何進的關(guān)系也挺尷尬,何進和何太后是同父異母,何苗和何太后是同母異父,說起來是兄弟,但是一點血緣關(guān)系都沒有。
所以這個時候,局勢真的就是有點老天爺有意想要成就董卓的味道。
董卓這時候帶著軍隊逼近洛陽,但是他就三千人,干不了什么大事。所以如果計劃正常進行,何進除掉宦官,完全控制局面,論功行賞,董卓發(fā)揮了震懾太后的作用,可以得到一些獎勵,僅此而已。
可是這個時候,大將軍何進死了,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也死了。東漢的將軍,大將軍地位最高,其次驃騎將軍,又次車騎將軍。當時沒有驃騎將軍,實際上何進、何苗就是軍方最重要的兩個人物,他倆都死了。
京師的軍隊里的一大批中堅將領(lǐng),現(xiàn)在沒了領(lǐng)導,袁紹又指揮不動他們,他們都想要找一個他們覺得信得過的人,這就和董卓一拍即合。董卓雖然是涼州人,但是曾在朝廷里做過郎官,可能和這些人早就認得。董卓的弟弟董旻,當時是奉車都尉,這個職務(wù)有點類似于皇帝的車隊的隊長,和這些人也早就很熟。所以董卓以飛快的速度,和這些京師的軍隊聯(lián)合起來了,
然后,董卓又迅速獲得了另外一支軍隊的支持,就是丁原的并州軍隊。
按照《三國演義》的說法,丁原是荊州刺史,看不慣董卓專權(quán),就來討伐他。丁原有個干兒子呂布,驍勇無敵,董卓不是對手,于是董卓用赤兔馬收買了呂布,呂布殺死丁原,又拜董卓為義父。
其實事情沒這么復雜。丁原和董卓一樣,也是被何進喊來,制造天下要求除掉宦官的氣氛,嚇唬太后的。丁原原來是并州刺史,手下的軍隊很多是并州人。而董卓也曾經(jīng)長期擔任并州刺史,并且任職期間,對手下軍人特別好,有什么賞賜,都分給士兵,特別得軍心。呂布是很得丁原信任,但并不是干父子關(guān)系,和董卓也可能早就認得。董卓找呂布,以后你們聽我的,成嗎?呂布立刻表態(tài),我代表并州的全體弟兄,以后愿意追隨您。于是就殺了丁原,這支軍隊也就歸了董卓。
所以我為什么不贊同說袁紹是故意想讓何進死,策劃了驚天大陰謀呢?因為袁紹可以影響何進,何進可以控制軍隊,何進一死,袁紹對軍隊的影響力太有限了,就反而掌控不了局面了。如果他真的策劃了一個要何進死的大陰謀,那可真是一個非常拎不清的蠢陰謀。
實際上,古代王朝末期,每個行政部門的人,盤算本部門本集團的眼前利益的時候個頂個的人精,一考慮到全局問題就智商下線,是非常常見的現(xiàn)象。
所以這個大亂子,重點并不是陰謀,而是搞砸。
總之,一系列陰差陽錯,造成了董卓控制住朝廷的局面。在這段歷史里,不但劉備無足輕重,曹操也沒有多少存在感。但是,寫小說不能把主人公弄丟了,就得給他們加戲?!度龂萘x》是怎么處理的呢?
董卓是一個什么樣的人
董卓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既被《三國演義》貶低,又被《三國演義》抬高的人物。
回到東漢末的歷史情境看,董卓的出現(xiàn),有必然性。他是東部經(jīng)濟發(fā)達地區(qū)和西部軍事強勢地區(qū)的矛盾的產(chǎn)物。
西安和洛陽這兩座著名的古都,各有特色:從自身的軍事安全角度看,西安占優(yōu)勢;從控制東部經(jīng)濟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角度看,洛陽占優(yōu)勢。
把首都放在西安的朝代,一定會高度重視洛陽,然后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軍事、文化幾個維度,就會取得一種均衡;但是把首都放在洛陽,卻未必重視西安,這樣可以節(jié)省大量財政支出,但是從國家安全和領(lǐng)土完整的角度看,至關(guān)重要的西部地區(qū),都會遭到忽視。
東漢的時候,西部地區(qū)一發(fā)生動亂,東部的士大夫就可能建議,維持那里的穩(wěn)定好花錢的,為了節(jié)省開支,西部地區(qū)我們就不要了吧。
董卓就代表西部地區(qū)的人長期以來被漠視、蔑視、無視的怨念。
為什么說《三國演義》貶低了董卓呢?因為《三國演義》給人的感覺是,董卓沒有多少本事,就是特別兇殘、變態(tài)的一個胖老頭。但實際上,董卓的能力是很強的。
董卓是隴西臨洮人。他的家庭出身不錯,曾以“六郡良家子”的身份,到朝廷里做郎官。如果是在西漢,他這種出身的人可能前途非常被看好,但是在東漢,正常的官場上升通道,就幾乎不會留給他這樣的人了。
所以董卓就要給自己開出一條不正常的路來。
東漢以來,西北地區(qū)的羌人、匈奴人(胡人)等少數(shù)民族人口迅速增長。他們和漢人之間有文化差異,當?shù)氐墓賳T和豪族,又往往用暴虐刻剝的態(tài)度對他們。因此當?shù)亟?jīng)常爆發(fā)動亂,當時稱為“羌亂”。
其實,西北的漢人,也受到東部地區(qū)有文化的大家族歧視,很多人也滿心怨憤。所謂羌亂,往往倒是漢族豪強領(lǐng)頭,漢人和羌人一起造反。
平定羌亂,這就是董卓給自己找的一條上升通道。
董卓最大的本事,就是特別善于獲得軍隊的擁戴。不管是漢人還是羌人呢,不管是在涼州還是并州,董卓到了哪里,哪里的軍隊就愿意為董卓效力。董卓自己武藝高強,軍人多半是崇拜勇士的,更重要的是董卓特別慷慨,不管是自己的錢還是朝廷賞賜的錢,立刻就拿出來給大家分了;還有就是,軍紀上董卓對手下沒什么約束,跟著我,你們燒殺搶掠,都沒事,我都保你們無罪。
董卓帶兵平叛,也不會真的把叛亂平了,但好歹大多能打勝仗,朝廷派其他人上陣,多半就要打敗仗。
曹操的爸爸,曾經(jīng)花巨款買過一個太尉,太尉理論上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,這個位置是怎么空出來的?就是因為之前的太尉平定不了叛亂,要負領(lǐng)導責任,被撤職了;曹操的爸爸當然也平定不了叛亂,所以干了不到半年,也被撤職。曹操晚年回憶,說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,就是做征西將軍,其實也就是想要平定西北地區(qū)的叛亂。
在西北地區(qū),漢靈帝時代就有點離不開董卓了。朝廷當然對這種局勢也不放心,但是沒辦法。唯一可以和董卓爭一爭的人才就是皇甫嵩?;矢︶砸彩浅錾碛谖鞅钡貐^(qū)的名將,平定黃巾最大的功臣或者說劊子手(看你站在什么立場上說話),用兵非常厲害,又有文化,是可以和關(guān)東的文化士族親切交流的人。按說怎么看都比董卓優(yōu)秀,但是皇甫嵩也競爭不過董卓。
道理很簡單,皇甫嵩有底線,董卓沒底線。軍隊跟著皇甫嵩,很多事情就要守規(guī)矩,當然不如跟著董卓爽。除非朝廷能在經(jīng)濟上給皇甫嵩支持,做皇甫嵩的兵,守規(guī)矩也比董卓的兵待遇好,但朝廷沒錢,或者不愿意花這個錢。所以朝廷想讓董卓的兵轉(zhuǎn)交給皇甫嵩帶,董卓直接給朝廷回復,如果不是我?guī)?,只怕他們要造反,最后朝廷也只好讓步?/p>
這就是漢靈帝死前,董卓已經(jīng)取得的特殊優(yōu)勢地位。
董卓的政策
然后就是前面講的,漢靈帝死了,洛陽城里一系列權(quán)力斗爭,軍方的實權(quán)派人物都死了,這時候董卓進京,立刻發(fā)揮自己特別受軍人擁戴的長項,取得了兵權(quán),逼得袁紹、曹操這些人在首都待不住了,紛紛離開了洛陽城。
然后董卓采用的政策,理論上講也不能就說是錯的。
用人上,他沒有一上來就重用手下的軍人,而是尊重關(guān)東士族的傳統(tǒng)優(yōu)勢,原來做大官的名士,沒有觸動他們的地位。黨錮之禍時被迫害的士人,董卓給他們平反,還新提拔了一批名士,讓他們?nèi)プ鲇袑崣?quán)的地方官??傊?,董卓并沒有擺出一副獨斷專行的樣子,而是想要和原來占優(yōu)勢的集團合作的。
董卓把原來的皇帝廢了,改立漢獻帝當皇帝,這個被很多人認為是他做得最暴虐也最失策的事。
但是董卓這么做,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。
漢靈帝臨死前,本來就是想傳位給漢獻帝的,是因為大將軍何進和十常侍為了自己的利益,才拒絕執(zhí)行這個遺詔。這件事,很多人都是知道的。所以確實是有一批人,是支持換皇帝的。
漢獻帝是漢靈帝的媽媽董太后帶大的,《后漢書》說,董卓自認為和董太后有親戚關(guān)系,這個說法就讓人有點拿不準了,到底是其實沒有關(guān)系董卓捏造了這層關(guān)系,還是真就是有親戚關(guān)系的,但是后來董卓身敗名裂,大家不愿意承認這個關(guān)系??傊?,董卓當時強調(diào)這層關(guān)系,換句話說,換上漢獻帝當皇帝,董卓就可以聲稱自己是外戚,外戚主持國政,這是漢家的傳統(tǒng),然后董卓治國理政,就顯得名正言順多了。
所以說,董卓剛掌權(quán)的時候,采取的做法,都還是有道理可講的,是想緩和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的。他如果采用其他策略,結(jié)果也未必會比較好。
董卓為什么控不住局勢?
下面要說,《三國演義》也抬高了董卓。
因為《三國演義》的敘事,給人感覺是董卓如果采用正確的策略,他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,他是失敗在他太蠢了。但事實上,董卓的影響力根本不夠,從他掌權(quán)的那一刻起,其實他是不管怎么做,都一定會失敗的。
第一,東部地區(qū)的士族,對董卓這個來自西北的軍人,那就是從骨子里瞧不上的,所以他們對董卓那種友善的姿態(tài),根本不領(lǐng)情。董卓任命一批士族到地方上做刺史或者太守,這批人一到任,就宣布討伐董卓。
但是要注意,這些人紛紛宣布討伐董卓之后,也沒有出現(xiàn)《三國演義》里那種十八路諸侯合兵一處向董卓進攻的局面。很多人都是宣布討伐董卓之后,就沒有行動了。
那這些人為什么要宣布討伐董卓呢?道理很簡單:我要討伐董卓,董卓把持著朝廷,那么我當然也就不用再服從朝廷的命令。我是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,宣布討伐董卓之后,本地的事情就一切我說了算,不用再等朝廷指示了;本來,本地的賦稅大頭要上繳給朝廷,宣布討伐董卓之后,這錢我就揣兜里了。
所以這個時代,傳統(tǒng)說法就是所謂“王綱解紐”,東部經(jīng)濟發(fā)達地區(qū)好多地方本來就憋著想要自治,董卓只是正好給了他們一個由頭而已。
第二,董卓對自己的軍隊的控制力,其實也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強。
比如,董卓為什么要把東漢的皇陵都挖了,把洛陽城一把大火燒了?
讀《三國演義》,倒是不會提這個問題。因為《三國演義》說,關(guān)羽斬了華雄,劉關(guān)張又打敗了呂布,董卓已經(jīng)守不住洛陽,那我得不到的東西也不能留給別人,就毀掉吧。這個心理很變態(tài),但是很常見。
可是,讀史書反而會覺得有奇怪。
《三國志·董卓傳》記載,漢獻帝初平元年(190年)二月,關(guān)東群雄剛剛起兵,董卓就把洛陽的皇陵刨了,然后把漢獻帝送到長安,自己留在洛陽,輕輕松松打了好些勝仗,下一年才敗給孫堅,本人開始西撤。
那董卓早早地刨皇陵燒洛陽,不是神經(jīng)病嗎?
其實問題在于,董卓控制不住自己手下的軍隊。
董卓手下這些西涼的軍人,無論是羌人還是漢人,都沒有誓死效忠誰的習慣。實際上,誰能帶領(lǐng)大家打最大的勝仗,劫掠最多的財物和女人又慷慨地分配,誰就是受到一致?lián)泶鞯念I(lǐng)袖。前面說了,皇甫嵩的道德與才能都更在董卓之上,在涼州軍里影響力卻不如董卓,根源就在這里。
所以,當這些軍人跟著董卓進入洛陽城,看見生平做夢也沒見到過的巍峨的宮室,璀璨的財物,美麗的婦人……你要是禁止他們?nèi)局福麄兪遣荒苋萑痰?。這些過慣了刀頭舔血的日子的軍人,會毫不猶豫地拋棄董卓,選擇一個縱容支持他們燒殺搶掠的人來做自己新的首領(lǐng)。
所以,盡管董卓一開始做了一些看起來相當理性,能夠兼顧各方利益的選擇,但是實際上根本行不通。按照東漢的正常的政治邏輯去做,東方的士族不會因此選擇董卓,西部的軍人卻會因此拋棄董卓。相反,做一個喪心病狂的惡魔,董卓至少暫時不會失去軍隊的支持。所以,換你是董卓,你能怎么做?
這就是大崩潰的時代,已經(jīng)注定要來臨了。
? (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報立場)
劉勃
責編 陳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