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景帝劉啟,是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。他在年幼時意外成為大漢王朝的皇帝,但卻勇敢地守護著王朝百年的安全。在他的統(tǒng)治下,大漢王朝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他以智慧和果斷的決策,穩(wěn)固了國家的后方,使大漢王朝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。漢景帝劉啟,是一個受人尊敬和敬畏的君主,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(fā)展而努力。
中國是一個有著大一統(tǒng)和中央集權(quán)政治傳統(tǒng)的國家,國家的發(fā)展往往同君主個人的素質(zhì)相掛鉤。因而但凡歷史上鼎盛的時期,都會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,只是多數(shù)時期,最高權(quán)位的椅子上坐著的卻并非人杰。老百姓們經(jīng)常說"富不過三代",對于國家而言也往往如此。而在封建王朝初期的大漢王朝,有一位皇帝卻不認同這一說法,他就是漢景帝劉啟。
劉啟劇照
劉啟的接班和他的父親一樣,都有著多重的偶然因素。而歷史為大漢王朝選擇了這位君主,似乎也是在護佑整個大漢王朝的國運。
說到劉啟的登基,必須要提及他的母親竇太后。竇太后本名已不可考,據(jù)說叫竇漪房。不得不說這個名字非常唯美,也非常好聽。歷史上的竇太后如這個名字一樣,年輕時也是大美人一個。因此出身民間的她早年得以入宮,成為了呂后身邊的一位宮女。
霸道女總裁呂后絕對想不到,自己身邊的這個小丫頭有朝一日居然能夠統(tǒng)領(lǐng)漢朝后宮,此時這位竇姓姑娘獲得了史書上的第一個稱謂,"竇姬"。長期在呂后身邊,竇姬學(xué)習(xí)到的人生經(jīng)驗也絕非一般姑娘可比。
竇姬劇照
除了在事業(yè)上"幸運"地得到宮斗大師呂后的"言傳身教"外,竇姬很快又收獲了一份婚姻上的幸運。呂后打算將身邊的一些宮女分配給各地的"兒子",筆者推測此時這些宮女應(yīng)該受到過訓(xùn)練,不是簡單地當(dāng)個服侍諸侯王的妃子,更有監(jiān)視甚至挾持各地諸侯王的任務(wù),說白了就是呂后安插在各諸侯王身邊的間諜。
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,各五人,竇姬與在行中。竇姬家在清河,欲如趙近家,請其主遣宦者吏:"必置我籍趙之伍中。"宦者忘之,誤置其籍代伍中。
代王劇照
竇姬并不排斥這項安排,可她只想去趙地,因為那里離自己的老家比較近。不過估計是沒有打點到位,她被陰差陽錯地分到了代王劉恒那里。竇姬對此很不情愿,要死要活地堅決不去。是不是被打暈綁過去的筆者不知道,竇姬最終還是到了代地。
劉恒見到竇姬后非常喜歡,也不管這是不是嫡母安排在身邊的間諜了,直接照單全收。而竇姬對寵愛她的劉恒也非常不錯,不僅是簡單地生兒育女,還有生活上的同甘共苦。而在竇姬先前想去的趙地,呂后收拾起"兒子"卻毫不客氣。
可以這么說,陰差陽錯地嫁給劉恒,讓竇姬不僅收獲了一段美好的姻緣,也讓她躲過了殺身之禍。什么叫"上錯花轎嫁對郎",這就是。
代王夫婦劇照
不過雖然劉恒很寵愛竇姬,但她畢竟不是正妻,此時的竇姬連在是書上留名都很勉強。而且劉恒與正妻王后還育有四個兒子,代國的王位也根本輪不到竇姬她家。
正常的宮廷劇本里,此時的竇姬應(yīng)該像甄嬛那樣費盡心機與后宮姐妹們斗爭扯皮。但離奇的是,此時劉恒的正宮王后和四個孩子居然先后離世,不僅把王后的位子騰了出來,還送了個太子的寶座。盡管有不少人推測是竇姬害死了王后和四個孩子,但正史上并沒有證據(jù)佐證。而且劉恒是一個城府極深的君主,也不可能會縱容寵妃害死正妻和孩子。
劉啟母子劇照
后來呂后離世,她庇護的呂氏家族也很快被滅,在多方的博弈妥協(xié)后,皇位幸運地落在了劉恒頭上。經(jīng)過與大臣商議,劉恒立竇姬為皇后,兩人的長子劉啟為太子。就這樣,竇姬連代王王后的位子都沒坐熱乎,直接搖身一變成了大漢王朝的皇后。
從被呂后"垂青",到獲得劉恒的寵愛,再到后來位居王后,直至最終母儀天下,竇皇后的每一步上升不僅沒有自身的主動,還能夠因禍得福,不得不說上天很眷顧這位民間的姑娘。而作為竇皇后與文帝的長子,劉啟也占了老媽的光,成為了大漢王朝的太子。
而就在被立為儲君時,劉啟遇見了改變他人生的老師,晁錯。晁錯這人學(xué)識極為淵博,文帝非常賞識他,讓他輔佐教育太子。而劉啟對晁錯也非常尊重信任,稱他是自己的智囊。只不過和這位在日后因為削藩而惹出天大禍事的老師相比,劉啟這個學(xué)生也是相當(dāng)?shù)孛?,直接在?dāng)皇帝之前就來了波"物理削藩實驗"。
劉啟劇照
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,面見劉啟后,兩位遠房堂兄弟開始玩起了當(dāng)時流行的六博棋。只是下棋就下棋吧,兩個年輕人還喝上了,后來越喝越上頭,為一盤棋爭執(zhí)了起來。劉賢本就出身民風(fēng)剽悍的東南地區(qū),劉啟也是一身貴族子弟的驕橫習(xí)氣,越鬧越厲害。隨后劉啟火大,直接掄起棋盤就朝劉賢腦袋上砸去,當(dāng)場要了對方的小命。
劉啟劇照
這起命案讓文帝這個當(dāng)?shù)南喈?dāng)下不來臺,老子都不敢動吳國,你小子都這么等不及削藩?盡管沒法給堂兄交代,文帝還是硬著頭皮把劉賢的尸首送回吳國,劉濞也是一點面子都不給文帝,直接懟了回去,天下都是老劉家的,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,干嘛送回來!文帝老臉掛不住,只得以太子的禮儀安葬劉賢。在此之后,本就不安分的劉濞更加看不慣長安中央政府,加快了謀逆造反的步伐。
雖然惹了不小的亂子,但劉啟還是順利地接班了。也許正是因為早年的莽撞行為,讓他在施政時多了份勤勉謹慎。他選擇啟用老師晁錯,而晁錯在內(nèi)治經(jīng)濟方面還是挺有兩把刷子。
劉啟與妃子圖
在整體上沿襲開國以來的無為而治政策之外,景帝開始施行重農(nóng)抑商政策,大力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,尤其是重視糧食和鼓勵養(yǎng)馬這兩大環(huán)節(jié),不僅讓"文景之治"的繁榮更上一層樓,也給后來的全面戰(zhàn)爭打下堅實的物質(zhì)基礎(chǔ)。
只是這對在經(jīng)濟建設(shè)方面頗有建樹的師徒,在面對削藩這一問題時,再次犯下了莽撞的錯誤,費盡九州鐵,鑄成一把錯(銼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