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牧,唐代著名文人,以其無法無天的生活方式而聞名于世。然而,生活的曲折和逆境,也讓他意識到了自我救贖的重要性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揭秘杜牧兩次浪子回頭之路,探尋他從放蕩不羈到追尋內(nèi)心的轉(zhuǎn)變過程。通過深入了解杜牧的遭遇和心路歷程,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,找到自我救贖的路徑。
文·段宏剛
包容開放的大唐王朝孕育出許多性格飽滿、個性鮮明的詩人,他們的詩歌與人格合二為一,給后世留下了輝煌燦爛的詩歌財富和文人氣節(jié)。
如李白,桀驁不馴、放達不羈和享樂主義在他身上兼而有之;如杜甫,憂國憂民、樂善好施的品質(zhì)歷歷在目;如王維,既有從容達觀的一面,又有低調(diào)內(nèi)斂的一面;如白居易,樸實無華卻又沉穩(wěn)冷靜,是人生智者;如王昌齡,剛正不阿、嫉惡如仇,活脫脫一個鐵血硬漢;如李商隱,多情善感卻又清高傲世……
如果要說起晚唐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(803年——852年),則很難給他做出公正客觀的標簽,只因為杜牧一生經(jīng)歷了太多的人生起伏,他的前半生享盡了榮華富貴,而后半生,因為仕途失利,淪落成落拓文人,在郁郁寡歡中告別了人世,把生命長度定格在了49歲。

杜牧
把杜牧的文學成就放在整個中國文學史里,也是出類拔萃的。在詩歌,辭賦,駢文的創(chuàng)作上,杜牧都取得了可喜成就。在詩歌領域的成就無疑是最值得稱道的,他的詩風多變,既能像李白那樣抒情狀物,托物言志,歌頌大唐王朝的大好河山,又能像杜甫那樣憂國憂民,反映民間疾苦,針砭時弊。他的詩歌的整體風格自成一體,在晚唐眾多詩人中是鶴立雞群的存在,因此,他有資格跟同時代大詩人李商隱并稱“小李杜”,跟他們的前輩李白與杜甫遙相呼應。
杜牧的人生遭遇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,是以835年他從揚州調(diào)回長安任職為界限的。這一年他32歲,32歲之前,他春風得意,而32歲之后,他不幸卷入朝廷爭斗,受到排擠后,索性辭官回到祖屋“樊川別墅”,不再關心世事,預想用陶淵明式的生活來安度晚年。
公元803年,杜牧出生在京兆長安一個大戶人家,家境相當顯赫,他的爺爺杜佑是著名政治家和史學家,同時也是唐德宗時期的宰相,在朝廷有很高的威望。他的父親杜從郁曾被朝廷任命為左補闕,官職位居七品上。
安史之亂
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,僅僅依靠耳聞目染,就能學到不少為人處世的本領,何況,杜牧還是一個很有靈性的人,自小被方圓百里的鄉(xiāng)親稱作“神童”,源于他7歲就能輕易作出應景詩,16歲就寫出了《孫子兵法》的注解,以及對晚唐時期藩鎮(zhèn)問題的看法,并提出許多解決意見。當朝太尉李德裕偶然看到杜牧的文章后,大加贊賞,很快把他的意見采納,為大唐王朝討伐各地藩鎮(zhèn)作亂,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以后的日子,杜牧的仕途生涯,可以用一馬平川來形容。
杜牧為自己贏得文學美名,是在825年。這一年他22歲。當杜牧的政治才華越來越得到朝廷的重視后,杜牧身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越來越強烈,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為大唐王朝和老百姓切切實實做點事情了。
此時,大唐王朝經(jīng)過755年爆發(fā)的“安史之亂”的打擊,銳氣幾乎喪失殆盡,繁榮昌盛的景象一去不返。雖然在全體軍民的努力下,經(jīng)過4年艱苦奮戰(zhàn),最終平息了安祿山、史思明的叛亂,但是,大唐王朝極大地損傷了元氣,從此變得萎靡不振。
阿房宮
同時,其他藩鎮(zhèn)效仿著安祿山、史思明的樣子,對朝廷虎視眈眈,隨時都想沖殺過來巧取豪奪朝廷的財富??梢哉f,此時的大唐王朝真正走到了內(nèi)憂外患的關鍵時刻。
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22歲的熱血青年杜牧,懷著滿腔熱情,寫下了那篇一千余字的《阿房宮賦》。
《阿房宮賦》有理有據(jù),聲情并茂,是以秦始皇興師動眾修建阿房宮為線索展開論述的,文中總結(jié)了秦朝統(tǒng)治者是如何驕奢淫逸,大興土木,勞民傷財,最終導致國破家亡。杜牧寫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,就是要警告唐朝統(tǒng)治者不要重蹈覆轍,而成為歷史的罪人。
跟歷代有骨氣的文人一樣,杜牧在此時,匡時濟俗的情懷表現(xiàn)得更加濃烈。但杜牧心里很明白,要想讓自己的勸諫得到上層的認可,自己必須處在一個權(quán)高位重的位子上,說出的話才有分量,才會讓上層把自己的建議放在心上。
《阿房宮賦》傳播出去后,讓杜牧很快在京城長安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,他耿直率真的個性,贏得了許多人的贊許,也對他的仕途之路也帶來了許多利好。
古人娛樂
很快,在828年,25歲的杜牧如愿以償,高中進士,真可謂是迎來了人生的輝煌時刻。起初,他被朝廷授予“弘文館校書郎”一職,這個職務類似于歷史典籍的主編,需要往返于全國各地,到處搜集縣志和其它文獻資料,以此來校訂歷史典籍中的不實之處和錯誤之處。
不久后,朝廷一道圣旨,把杜牧派往江南揚州一帶工作。面對這種人事變動,杜牧心里清楚,他離開大唐王朝的政治中心長安后,想給上層進諫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,這跟他當初的人生抱負格格不入。心中縱有千萬個不愿意,卻只能惟命是從。
揚州是唐代著名的娛樂城市,是讓許多文人騷客心馳神往的地方,但對杜牧來說,上任到揚州后,跟他的夢想漸行漸遠,令他心中十分不爽,以至于他成天郁郁寡歡,只能通過縱情聲色,流連于燈紅酒綠的夜場生活,來消磨時光。生活的現(xiàn)實,讓杜牧從一個擁有豪情壯志的熱血青年,逐漸變成了一個風流倜儻的花花公子,大量錢財、精力和時間,就這樣在那些年被他揮霍在了紙醉金迷的生活里。
《長恨歌》詩意圖
835年,杜牧的人生迎來了轉(zhuǎn)機,他被朝廷從揚州調(diào)回長安,任監(jiān)察御史,他似乎又看到了實現(xiàn)人生抱負的希望。面對這樣的人生轉(zhuǎn)機,杜牧瞬間產(chǎn)生了強烈的羞恥之心和懺悔之意,他悔恨自己在揚州度過那幾年沉湎酒色的日子,于是,就寫出不少詩歌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。
其中,最有代表性的一首無疑是《遣懷》,詩曰:落魄江湖載酒行,楚腰纖細掌中輕。十年一覺揚州夢,贏得青樓薄幸名。
尤其后兩句,是千古名句,被歷代文人所稱頌。從此詩中完全能感覺到,杜牧那顆郁郁不得志的心,承受了怎樣的煎熬。
懺悔之后,人到中年的杜牧,決定浪子回頭,以畢生所學好好報效朝廷,體現(xiàn)一個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擔當。但此時的大唐王朝,如同遲暮的英雄,縱有富國強民之心,卻面對內(nèi)憂外患,顯得是那樣力不從心。
牛李黨爭
另一方面,朝廷兩個元老,牛僧孺(779年——848年)和李德裕(787年——850年)各自都培養(yǎng)了龐大的勢力,相互爭權(quán)奪勢,朝廷面對這兩個元老的所作所為,顯得是無能無力,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任由他們把持朝綱,惹得朝廷上下怨聲載道。
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“牛李黨爭”,在杜牧重返長安時,爭斗進入了白熱化階段,幾乎所有文武百官被卷入了這個漩渦。
杜牧家族跟李德裕家族是世交,兩個家族的關系一直保持的不錯,少年時期的杜牧受到了李德裕的不少提攜。隨著年歲增長,杜牧耿直剛正,風流倜儻,不拘小節(jié)的個性,逐漸讓周邊人頗有微詞,其中,對他有提攜之恩的李德裕,多次建議他改變自己的一些作風,如若不改,會影響到仕途。但杜牧依然我行我素,對李德裕的勸告置之不理,讓其大失所望,因為這個事件,兩人的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。
《泊秦淮》
在私交上,杜牧卻跟朝廷宰相牛僧孺走得親密,只因為牛宰相也喜歡舞文弄墨,常邀請朝廷的文人雅士到自己府邸吟詩作對,杜牧常常是他的座上賓。
李德裕始終認定杜牧是牛僧孺的同黨,所以,在安排職位和任命問題上,一直排擠杜牧,僅僅在長安任職不到3年,杜牧就被打發(fā)到偏遠地方上任,又一次離開了政治中心,實現(xiàn)人生抱負依然是遙遙無期。
雖然各種人生失意接踵而來,但文人血液里那種骨氣依然沒有流失殆盡,杜牧一次又一次吶喊,期待用吶喊來喚醒病入膏肓的大唐王朝,所以,在晚年他寫出了那首千古絕唱《泊秦淮》,詩曰:煙籠寒水月籠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后庭花。
但他的吶喊聲如同一支支利箭射進了大海里,變得是那樣軟弱無力。
杜牧書法《張好好詩》
之后幾年,杜牧被反反復復被調(diào)職到其它地方和京城長安之間,不過,再也沒有進入核心權(quán)力層,都是在無關痛癢的職位上耗著。
隨著848年牛僧孺去世后,杜牧即刻失去了唯一的靠山,官職和薪水被一降再降,甚至到了無法養(yǎng)家糊口的地步。
杜牧好幾次申請加薪,或者去外地任職,都沒有獲得批準。因為在牛僧孺去世后,李德裕一手遮天,任何人想得到一點好處必須經(jīng)過他的同意。
杜牧終于清醒了!
這次,杜牧終于看清了大唐王朝以及李德裕的真面目,面對這些,他如同螳螂擋車,根本無法改變什么,他只能讓他們自生自滅,也讓自己的抱負自生自滅。
今日的長安樊川
此時此刻,杜牧的心累到了極點,決定再一次回頭,永遠逃離官場這個是非之地。
如果說835年杜牧第一次選擇回頭,是他厭倦了浪子生活,為實現(xiàn)自己人生抱負而為,那么,這一次選擇回頭,還是為了自己,是為了安撫自己那顆受傷的心而回頭。人生不僅僅有理想,還有詩意棲居。當他明白這些,他具有了放下一切的心態(tài)。
于是,在850年秋季某天,杜牧拿出僅有的一點積蓄,把祖上留下的樊川別墅重新修改一番,決定把這里當做自己的精神家園,過那種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隱居生活,偶爾,再邀請幾個文友來這里喝喝茶,敘敘舊,作作詩,豈不美哉。
但這樣的好日子僅僅過了兩年,杜牧就離開人世,讓世人唏噓不已。